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介
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于2009年9月,是科技部首批试点联盟之一,在科技部2012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中获评为A级。联盟成员共计41家,包括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4家行业骨干企业,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2所知名高校,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5家科研院所,其中2012年新加入8家。整合拥有省级以上(含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重点实验室13个,检测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和工作站14个,合理的产业布局,雄厚的硬件平台为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联盟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旨在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搭建产学研联合攻关平台,突破产业发展战略及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孵化一批高效创新技术与装备,开展技术辐射,提升我国肉类加工产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使联盟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成员诉求是联盟持续发展的牢固根基。联盟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召开学术会议、编发《联盟动态》等多种方式与成员单位进行沟通与交流,每半年向成员单位发放调查表,征集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梳理出亟待解决的产业技术难题,纳入攻关计划,已为双汇集团、雨润集团、北京二商集团等企业解决添加剂、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新产品开发等工程技术问题60余项。
合作攻关是联盟持续创新的有效手段。联盟面向产业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开展新型畜禽屠宰加工技术、肉制品加工共性技术、肉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肉制品产品标准的制修订等方面的研究。截至2012年10月,按照联盟协议约定的任务目标,联盟成员单位依托各类项目开展技术创新项目共计143项,其中联盟成员合作承担“863”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及地方科技项目35项,自主研发项目56项,经费到位1.35亿元(含自筹)。
创新成果和创新绩效是联盟成效的有力体现。联盟成员遵循产业技术创新链,依托合作创新项目和自主立项项目开展科技创新,突破猪肉计算机识别自动分级技术、肉种鉴别技术、异质肉控制技术、重组肉和烧烤类产品上色技术、微生物预测和多栅栏减菌技术等核心、关键、共性技术30余项,创新成果申请并受理自主知识产权17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授权7项;制订UNECE鹅肉、马肉等3项国际标准,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10项;初步制定了联盟标准化体系建设蓝图;举办肉类加工技术及机械科技周、动物源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全国学术会议等重大展览和学术会议活动13次,累计参观参会五万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44次, 其中100人以上规模的培训14次,中小规模的培训30次,培养研究生600余人;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方式向青海绿色高原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福润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牛肉综合防腐技术、冷却猪肉加工技术、牦牛肉加工技术等共性技术21项;联合新建冷却猪肉加工技术示范基地、高邮水禽肉制品加工技术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1个,各类技术平台共向员单位开放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8台套,原值近3000万元,仪器设备开放使用次数累计达到4000台次,帮助企业节约了不低于800万元的研发成本,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了长效、稳定的战略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链。
此外,联盟全体成员于2011年理事会上郑重签署了《肉类食品安全质量保障承诺书》,彰显了成员单位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的决心,增强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展望未来,联盟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夯实步伐,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提高科技创新绩效,扩大影响力,带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我国肉类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