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成果
2012年,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以技术集成创新为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现代工程化技术和装备在企业增效、农户增收和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开发了一批高新科研成果,转化了一批先进、适用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应配套装备,取得了不菲成绩,新建分中心1个,通过技术推广、成果辐射带动企业增收3.6亿元。承担“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农业成果转化资金及自主研发等各类科研项目22项;完成企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项目35项;授权专利10项,新申请发明专利8项;发表科技论文43篇,获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4项。重要技术成果及特色工作如下:
(1)肉中药物残留检测信息精准查询系统
肉类工程中心建立了国内首个肉中药物残留检测信息精准查询系统,该系统是集信息查询、信息反馈与统计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可实现211种药物的基本信息、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抽检统计信息等的在线查询,支持模糊查询、用户注册和权限分级,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查询服务系统,为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为保障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2)肉中掺假鉴别技术
肉类产品中“参杂使假”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焦点之一,有时甚至涉及到民族信仰问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肉类工程中心针对国内相关技术“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的现状,开展肉中掺假鉴别技术研究,突破了基于DNA技术的肉种鉴别技术,实现了肉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准确率达90%以上,编制了1套相应的perl和matlab语言程序及6套RT-PCR引物、探针序列库及设计评价方法,提高了引物设计成功率,缩短了开发周期。该技术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加大国内肉制品市场质量监督和检查力度做出了标志性贡献,为鉴定肉制品掺伪事件性质和量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肉类工程中心已将该技术应用到肉制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督抽查工作中,并对北京市肉制品市场掺假情况做了初步调研,发现市场上“羊肉串”、“肉卷”、“肉馅”中掺杂使假现象较为突出,已及时将情况上报相关政府部门,对保障首都肉类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开发西部
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关于开发西部的号召,挖掘西部地区特色畜种资源优势,提高牦牛肉深加工能力,带动西部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经济发展,肉类工程中心与青海省青海绿色高原食品有限公司、刚察草原肉制品有限公司等5家牦牛肉加工企业联合开展牦牛肉深加工与品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研究,为企业解决了不良风味物质的遮蔽问题,为企业提供了系统的新产品研发、工程化开发、人员培训、厂房设计改造以及设备选型等成套技术服务,帮助企业以特色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了西北地区肉类加工产业的发展。